米兰平台,米兰(中国)

学校组织收看“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

发表时间:2012-05-09     点击:次     编辑:

5月7日上午,教育部、财政部在北京召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我校在网络技术中心会议室设分会场,全体在校校领导,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视频会。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介绍了“2011计划实施方案”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今年的实施工作安排。他指出,“2011计划”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基本要求,各高校应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以人才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以科研为支撑,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质资源,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模式,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他还对今年的“2011计划”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他强调,“2011计划”是一项长期工作,地方和高校要根据目标和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整体考虑,提早做好今年和今后的各项工作。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就“2011计划”的实施和财政支出提出了相关要求。他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深刻领会高等教育时代改革的发展要求,以学科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创新方式的根本转变;准确把握“2011计划”的特点和要求,注重前瞻性问题、公益性问题的研究。他强调,今年是“2011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必然面临很多挑战,万事开头难,要不畏艰难,从紧从严,择优择强,宁缺毋滥,示范推进。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实施“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他要求,要稳步推进“2011计划”顺利启动,保证计划科学平稳可持续实施。一是加强领导,精心谋划,保证开局良好。各地各高校要稳步推进改革,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进度和时机,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和合理诉求。二是通盘考虑,远近结合,突出质量。各地各高校要择优遴选条件较成熟、前期基础较好并具有较强优势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不搞层层发动,不搞全面开花,不搞临时拼凑,坚决防止盲目申报、劳民伤财和不正之风。三是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努力取得实效。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要找准重点难点,加大力度破解开展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并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四是加强研究,及时总结,科学合理实施。要不断提高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尽快研究制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及绩效评价等办法,完善细化第三方评审专家和评审机制。五是多方协作,明确责任,形成推进合力。各地各高校要争取多方支持,集成有效资源,努力为计划的安排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袁贵仁强调,要把是否体现先进性、需求性,是否体现改革性、创新性,是否体现唯一性、协同性,是否体现整体性、系统性,成果是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作为“2011计划”实施成功与否的标准。必须公开透明认定项目,科学规范管理项目,客观公正评审成果。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主持会议。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首都钢铁集团公司和上海市教委分别作了大会发言。

视频会议结束后,我校就贯彻会议精神进行了工作部署。校长王焰新通报了我校前期筹备申报“2011计划”项目取得的主要成绩,并对后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申报“2011计划”是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大机遇,学校要深入学习领会教育部、财政部相关文件精神,抓紧成立领导专班和工作班子,围绕汇聚创新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凝练申报方向,尽快完善实施方案;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责任、通力配合,加快工作进度,使我校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各方面工作再上一层楼。

据悉,“2011计划”是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的,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其目的是要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与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2011计划”根据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四种类型: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计划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该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转自地大之声)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