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洪山区召开四季度经济工作调度会。全区上下摆问题、列举措,强信心、寻突破,激发攻坚决胜的拼劲干劲,奋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
今年以来,洪山区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辖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超前谋划储备项目,紧盯招商引资重实效,坚持“上大员”,开展“大比拼”……洪山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以更大力度狠抓落实,开辟产业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将以更大决心迎难而上。
■ 区校融合再破圈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新引擎
科教资源丰富的洪山区,酝酿着繁育“创新丛林”的大气候:将科研的“种子”撒在这里,结出一个个产业“果实”。
翻阅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宝谷创新创业中心(以下简称“宝谷创新创业中心”)入驻企业名单,不少企业名称都含有“地”字,都带着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武汉)的“基因”。
宝谷创新创业中心与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武汉)东区,仅相隔150米,是洪山区大学之城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中心开园仅一个半月就已全部租满,但我们主动劝退了一些和我们规划和发展目标类型不相符的企业。”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武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劲松说,企业入驻标准之一就是要符合中心产教融合定位,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与高校达成共建。
武汉中地大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中心第一批入驻企业。“依托地大,我们有了技术底气。”总经理宋丽娟说,今年公司对接项目时,了解到企业在时空信息和智能感知方面存在技术难点,立即联合地大该领域的专家和研究院技术团队,对企业进行技术诊断,并达成合作协议,实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此前,洪山区与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武汉)签订共建协议,全力推进“武汉·中国宝谷”品牌建设,并将宝谷创新创业中心作为其建设进程的标志性项目,给予2000万元扶持建设资金。
今年,宝谷创新创业中心已吸引高新技术类、科技服务类等40余家企业进驻,依托于该中心,区校在资源与环境工程、能源勘查、智慧城市、珠宝等优势领域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产业,形成了区校合作良性互动的新样板。
围绕“大学+”发展策略,洪山区持续探索区校协同创新“六种模式”,滚动实施理工智谷等区校合作项目,校友创新中心、地大宝谷等全面建成,理工大孵化器三期、德成科创中心等加速推进,环大学创新经济带成势见效。
在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东南角,一栋崭新的大楼拔地而起。11月,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孵化楼(三期)项目即将交付使用。
2021年,洪山区发布“环理工大创新街区·理工智谷”规划,围绕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北院、南院,着力打造武汉首个环大学创新生态高地、多元共生的创新生态高地。
在环理工大创新经济圈的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下,20余项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洪山区顺利孵化和落地产业化,近120家科技企业入驻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孵化楼,一大批洪山区企业、单位与学校累计开展283项横向科技合作,合同总金额超过2亿元。
今年6月,2023年湖北洪山实验室成果转化专场活动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16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金额超1.8亿元,一批代表性科研成果成功走向市场。
■ 产业地图再刷新 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标杆
两个月内完成地质勘察、图审等工作,目前桩基机械全部进场施工,洪山区智能制造基地A区项目的建设者又有了新目标:决战12月,全面完成桩基工程。
6日,洪山经济开发区的北港工业园内,大型旋挖钻机械设备轰鸣,运输车辆来回穿梭,一座17层智慧厂房正在加速崛起。
今年,洪山区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中,洪山区智能制造基地A区项目开工建设。
“在市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我们将公司原有的单层厂房进行改造提升、拆除重建。”武汉市高科安全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文斌说,该项目将集研发、中试、环保生产等于一体,并集聚一批智能制造、应急安全相关的上下游企业。
北港工业园,是洪山经济开发区在全市中心城区里率先启动的“零土地”技术改造工程,规划新增建筑面积约34.5万平方米,着重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产业。
面对中心城区稀缺的工业土地资源,“向天空要空间”成为洪山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今年下半年,北港工业园改造项目建设喜讯频传:
9月,天辉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园已全部建成投产,已入驻各类企业76家,其中生物医疗类企业38家,楼上楼下的企业既是“邻居”,也是合作伙伴,初步形成了生物医疗企业的集聚发展。
10月,三峡工控系统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基地B区已建成地上8层,A区作为洪山区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项目之一,正紧张施工。
今年,洪山区围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将园区作为企业和产业聚集的主战场,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基础配套,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区域腾飞持续注入新动能。
相同时间、不同空间,在洪山区8大特色园区内,创新要素串珠成链,连成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
融创智谷入驻企业突破500家,其中上市挂牌企业5家、金种子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13家;武汉创意天地聚集了1200多家企业,年营收突破百亿元大关;烽火创新谷园区内九成企业聚焦信息与通讯技术产业,已成为武汉市具有标杆性的智慧园区……
已签约项目抓落地,已落地项目抓开工,已开工项目抓进度,在青菱科技生态新城、和平东湖新城,一个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车水马龙,一刻不停。今年,洪山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产业楼宇为主的“立体开发”思路,将锚定盘活中心城区“寸土寸金”的现有工业用地、产业用地等目标,持续发力。
■ 惠企便民再升级 建立高品质大学之城新优势
聚天下英才成就大学之城“最强大脑”。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洪山区独一无二的财富。
辖区在校大学生超60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大学生落户2.5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5.5万人、占比高达55%。
洪山区用何留人? 如何实现自我造血?创新创业的安全感,从问企所需而来。
今年,洪山区成为全市首个“千家高企”行政区,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对科技型企业来说,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素,在洪山这一片热土上,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滴灌了年轻的梦想,使得处于种子期的科技企业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11月3日,2023武汉创新投资生态大会上,洪山区与武创投、达晨财智、招银国际资本、一汽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现场签约,签约基金总规模超过200亿元,洪山母基金与安莱科、企支宝科技签署战略融资协议,助力企业落户洪山、加速迈向资本市场。
企业关心事,件件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件件有成效。
今年,洪山区推行“1+N”一站式注销服务、“证照变更一次办”等改革举措,试行企业开办在街道办理,进一步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针对市场主体的个性需求,巩固用好“政务服务直通车”“政务服务工作站”“政务服务工作队”,将服务常态化送进商圈、园区、楼宇、高校、企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一站式、全天候、零距离政务服务。
宜居宜业的幸福感,从解民所困而来。
今年,洪山区围绕补短板、强弱项,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9月,洪山区9所新、改、扩建学校投入使用,新增义务教育入学学位1.7万个。6所配建公办园相继开园,新增公办学位2310个,辖区居民子女入学矛盾持续缓解,“有学上”的需求进一步解决。洪山高中特招线上线率首超93%,600分以上达到240人,连续三年实现洪高学子的清华北大梦,全市9大名高、领航学校地位进一步稳固,头雁效应持续释放。“三纵十横”融合共享发展模式助推洪山教育从“学有所教”逐步迈向“学有优教”。
今年,洪山区推进区级养老中心建设,新建2个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2家老年人助餐点、5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110张家庭养老床位,完成18户居家适老化改造,增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打造了玫瑰湾社区人工智能养老试点社区,建立完善社区老年人基础数据库、搭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更加智能化、舒适化生活服务。
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洪山区人民医院)、区疾控中心和区妇幼保健院、省妇幼洪山院区等相继投入使用,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省人民医院洪山院区将于年底投入使用,截至目前,辖区公共卫生补短板建设项目16个,全部项目建成后可增加床位3648张。今年,洪山区通过新建和提质医院、增加床位、调整优化结构等系列举措,不断完善就医环境,满足辖区居民多样化健康医疗需求。
白沙小路、黄家湖路和岭南路等17条微循环道路相继通车。才汇巷、光霞西路、桂湖东路等5条道路将于年内完工。街道口南路、南机路等22条背街小巷完成改造升级,“毛细血管”撑起了城市“面子”。
图文: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
链接:长江日报 - 加快洪山大学之城转型升级步伐 (cjn.cn)
(原载《长江日报》2023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