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平台,米兰(中国)

【北京商报】一件工艺美术国礼的匠“新”

发表时间:2024-07-11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3D打印建模、纳米材料运用……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不断拓宽工艺美术发展的路径,使得传统产业生态得以重塑。

传统工艺美术与“新质生产力”能碰撞出怎样的温度与调性?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进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工美集团”),揭秘国礼重器背后的新材料与新工艺,以及其所带来的新模式和新理念变革。

焕新:珐琅有了瓷一般的细腻

走进工美展厅,就能看到景泰蓝、雕漆、京绣、金漆镶嵌等众多国家级非遗在这里呈现。

“今年恰逢工美集团成立70周年,作为非遗传承的中华老字号,多次承担国礼设计制作任务。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今,工美集团为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设计制作国礼百余件。工美设计研发团队的一大优势,就是设计创新、技艺创新,可以快速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北京工美集团副总经理、总工艺师王晶晶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实验室草图,到华贵典雅的国礼,作品背后是走出实验室的艰难与突破。比如国礼作品《丝路神骏》景泰蓝摆件,其研发历程让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总工艺师秦思记忆深刻,数易其稿、反复斟酌的场景犹在眼前。

“当接到这件国礼研发设计任务的时候,我们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不断查阅、考证历史资料,光器型这块就做了多次调整和优化。首先参考了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唐代黑釉三彩马,但总觉得气势过于温婉含蓄,为展现国礼更为刚健昂扬的状态,又借鉴融入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三彩三花马的造型。”秦思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工艺美术不同于传统,首先考验的就是设计师的专业水准,要懂绘画、懂制作技艺,还要懂各种材料的特性,在工美大师着手制作之前就需要完成胎形图、丝工图、色彩图的设计,因为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制作工艺的实现难度。从景泰蓝的工艺流程来看,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108道工序环环相扣,《丝路神骏》的制作难度不言而喻。

“这种异形胎体在景泰蓝历史文物中是极为罕见的,制作过程有很多难点,比如在烧蓝时,特别容易出现‘崩蓝’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丝工技术进行了补足,每一根丝在设计的时候,除了装饰效果,其实还有加固支撑的功能。马身选取的敦煌经典纹饰,并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碎花满丝工艺,而是根据马造型的雕塑感进行了全新设计,马身上的丝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当时做了很多样品,反复试验,不断调整,最终才实现了国礼的惊艳亮相。”秦思说道。

王晶晶表示,“为工美产品融入不同的功能,将不同工艺结合,令人眼前一亮,背后却有很多曲折的故事。比如作为北京APEC会议国礼的《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工期和进度甚至是以小时计算。从工艺角度来看,设计师创造性地将三种传统珐琅技艺结合在一起,赏瓶上的APEC会标、主会场雁栖湖,还有天坛、长城等图案,有着瓷一般的细腻,其实是画珐琅。这些创新让人惊艳,困难也是接踵而至。因为多种材质和技艺的结合,最后的组装成为令人头疼的麻烦事。最终经过工美大师的反复研究,才将四个画珐琅片、四个錾胎珐琅花环和景泰蓝瓶身严丝合缝地组装在一起”。

不管是国礼研发,还是创作自主产品,工美集团都在尝试将设计创新与技艺融合,这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也是一种对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我们通过不同技艺的结合,让很多濒临灭绝的技艺再度活络起来,比如富丽堂皇的花丝镶嵌工艺,大都是做成摆件或者饰品,很少做成实用器,我们一个年轻的设计师以花丝镶嵌技艺设计了一款女士手包,还能开合使用,市场反响热烈。”王晶晶解释说,对于传统技艺而言,这其实是一种生产性保护,让这些传统技艺从靠财政补贴的困境中走出来,通过市场订单真正被社会所熟知、所恢复。

科技:温度和湿度更精准一些

对于工艺美术行业而言,最大的瓶颈在于科技研发与融合应用,还有一个障碍就是理念认同不足。在很多坚守传统的手工艺人看来,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就是皇家宫廷技艺的复刻,融入科技元素就会失去传统的“味道”。

对于科技手段的运用,很多青年设计师都持拥抱态度,秦思也表达了相同观点,“工艺美术虽然是传统行业,但不能拒绝科技,比如3D打印建模、纳米陶瓷等高科技材料运用等,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同时解决研发制作过程中的一些难题”。

“传统技艺讲究的是温度、是匠心,以传统技艺还原经典,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现实问题是,每一个历史阶段存在的作品,都会受限于当时的技艺,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随着时代的更迭、科技的创新、审美的变迁,需要做出提升和改变。科技赋能并不会改变传统的工序,也不改变传统的材质,只是通过一些科技手段让作品更加精美、质量更好、体验感更佳。比如在传统观念中,‘无砂不成蓝’,景泰蓝有‘砂眼’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便是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景泰蓝文物精品同样如此。然而,这并不是我们不去提升和改变的理由。目前我们已经通过调整原料、技术、工序,使得‘砂眼’现象大幅减少甚至没有,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我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的赋能,让景泰蓝作品得以更加完美地呈现。”王晶晶解释道。

一个“迭代式”创新的典型案例是,银制品氧化变色问题,这是长期困扰工美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之一。为打破这一瓶颈,2023年北京工美集团与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武汉)科研团队签署合作,共同开展“提高足银抗氧化抗硫化性能及其工艺应用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市场所需要的银制作品中。

对于技术创新,王晶晶有其独到的见解,“消费者购买之后,是一种场景化的使用,不可能做到恒温恒湿,银制品氧化变色会影响观感,也会对我们的品牌有所影响。我们投入成本参与研发,就是希望通过基材的高科技和新型材料学的研究来攻克这一技术难题,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而言是一种提升。其实,这就是工艺美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技术,助力传统行业在品牌提升、技艺提升、产品提升方面实现质的突破”。

然而,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的融入之路并非坦途,研发成本高、难度大、废品率高、创新成果转化慢,都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掣肘问题。比如有相关媒体曾经报道过建盏废品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尤其是曜变、鹧鸪斑等斑纹的“窑变”过程难以预见,精品率甚至不足10%,废品的传统处理方式主要是打碎、掩埋,宋代建窑芦花坪遗址延绵不绝的建盏碎片就是例证。从行业发展角度看,想要提升品质把控的精细度,提升精品率,唯有加快技术研发和生产创新。

王晶晶坦言,“新科技的融入,并不是否定传统,而是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流程、材料、工艺的标准化,最终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创新突破的确很难,但如果都不去改变、不去创新,行业永远不会提升。对于老字号国企来讲,就是要勇于迎接挑战去做创新,也正因此才更加确立了工美集团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破圈:国潮工美“回来”了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很多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呼之欲出。

“作为传统行业里的老字号品牌,工美集团在面对新的市场、新的消费群体的时候,有很多需要创新、改变、转型的地方,我们依托于集团的优势资源,对战略布局、产业方向、运营模式做了很多探索和思考,先后推出工美造办、京工美作、工美黄金、工美文创四个自主品牌,在老字号国潮焕新背景之下,2023年再度推出非遗新消费品牌‘予寻’,既是为拓宽赛道,也是工美尝试破圈的决心。”王晶晶表示。

破圈,这一点首先在“予寻”的艺术共创计划中体现出来,每期围绕不同的主题发布产品,吸引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参加,大大拓宽了产品研发和设计的思路。工美设计师的理念,可能更偏于工美风格和调性,而“共创计划”出来的产品完全打破了工艺美术的概念,通过孵化和运营衍生出很多新的产品。

运营模式的创新,为工美集团带来了全新的增量发展。目前通过共创孵化、供应链整合、营销资源共享等多种业务模式,已与数百位艺术家进行深入交流,并与近50位共创艺术家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合作面世系列产品20余款。值得关注的是,运营模式的创新重塑了团队角色,策略规划部门直接变成实操团队,从策划到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宣推,整个产业链都是同一个团队来做孵化、输出,这是运营模式的创新、团队合作模式的创新,也是品牌孵化模式的创新。

纵观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更多聚焦在非遗技艺本身,品牌化运营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未被真正发掘的真空地带,这也导致行业整体缺乏品牌支撑,放量增长受阻。王晶晶认为,“仔细分析品牌化运营的圈层可以发现,品牌是为传统技艺增值赋能的有效途径,需要深入探讨工艺美术领域的品牌化运营模式。放眼全国,传统非遗技艺有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种技艺都适合转化,首先要符合品牌调性、成本可控,更要运用市场化的思维和品牌化运营的模式,才能让传统技艺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徐磊

链接:北京商报社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bbtnews.com.cn)

(原载《北京商报》2024年7月9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