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 蔚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通过重构学科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将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能,为城市更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聚焦城市更新,重构学科体系
针对城市更新方向布局新兴专业。开设与城市更新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设立“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培养具备设计、规划、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能力的专业人才;设立“智能城市与人居环境”专业,培养能够在未来智能城市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技术人才;设立“旧城改造与文化保护”专业,培养能够在旧城改造中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优秀人才。
促进跨学科课程整合。在建筑学院原有课程大纲中设计跨学科的课程模块,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开发“城市更新综合课程模块”,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治理、社会学等学科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从多元角度理解城市更新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开发“城市生态与绿色基础设施课程模块”,整合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建筑学等学科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生态友好技术应用于城市更新中;开发“城市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模块”,涵盖如何与当地社区沟通、居民迁移后的安置与社会融合、城市社工等内容,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精准捕捉社会层面的需求。
立足建设需求,培养应用人才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和现场考察,鼓励学生前往正在进行城市更新项目的施工现场,实地了解项目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安排学生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环节,了解社区居民、政府部门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推进项目式教学,将真实的城市更新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规划、设计到实施,模拟完成项目全流程。高校可以选择当地的一个老旧社区改造项目,作为学生的学期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调研、与社区居民和政府官员的访谈,设计出具体的更新方案。
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与城市规划公司、建筑设计院或市政工程公司共同建设联合培养基地,依托企业现有的项目或设施,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城市更新项目中,体验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实施的全过程。同时,邀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或管理人员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企业导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工作流程以及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与企业合作开发符合城市更新需求的专业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授课或课程设计。企业可以定期为高校提供城市更新相关行业动态和技术更新的报告,帮助高校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强化科研支撑,促进成果转化
建立产学研政合作机制。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各方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的分工与合作内容。高校负责提供科研支持,企业负责实践实施,政府则提供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高校、企业和政府提供合作和创新的场所,汇集各方资源和人才,共同推动创新型城市更新项目。政府牵头建立包含城市更新相关数据的开放平台,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便捷的访问渠道。多方共同投资建设城市更新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为高校人才培育提供实验设备和科研资源。
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中心,负责通过对科研成果进行技术评估、专利分析和市场需求调查,筛选出最有可能成功转化的技术或研究为其提供孵化支持。在此基础上,依托校企合作实现技术转移,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将科研成果授权给企业使用;积极推动科研队伍与企业合作开发具体的城市更新项目,如城市规划设计、智能城市系统、节能建筑等。定期举办科研成果展示会,为科研团队提供展示其创新技术和成果的机会,吸引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投资者和政府机构的关注,促进产学研政多维度合作与技术转化。
(作者单位: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武汉〉)
链接:高等教育对城市更新的人才支撑_新华日报_2024年09月25日16 (xhby.net)
(原载《新华日报》2024年9月25日)